一、建设历史
吉首大学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是依托临床技能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医学类专业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吉首大学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平台,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于2016年12月经学校正式立项建设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二、中心构成
中心由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和临床技能综合训练中心四个教学平台组成,总面积达13000M2,2016年,我校30000M2的医药综合实验实训大楼正式立项国家第二期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中心主要面向我校临床医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本科专业,承担包括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临床综合能力训练、大学生创新性训练等教学任务,中心还承担了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能力考核教学任务。
三、支撑条件
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是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湘教通〔2012〕272号),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是省级大学生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项目(湘教通〔2014〕272号),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是教育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高司函[2013]48号),中心共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设备3282台(件),设备总值2343.9万元,保证了医学类各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中心的“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传承工作室”是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228号);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立项建设单位(湘教通〔2015〕274号);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还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教高函〔2012〕20号)、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湘教通〔2016〕276号)和学校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为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管理体制
中心属于校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学校成立了吉首大学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由医学院院长任主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主任,各专业负责人、指导老师广泛参与,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组织与管理。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并实施“学生助理”助教管理,学校负责统筹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局性工作,并提供实验耗材、实验设备维修、实验室管理和仪器设备更新等经费,医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要负责中心的项目规划、项目资助、专业指导、创业辅导、总结交流、安全管理等方面事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积极申报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并按计划组织实施。中心除严格执行学校的相关实验室管理制度外,还制定了包括相关创新创业训练设备的管理制度,并从学生项目申报、项目结题验收、成果的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老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工作量核算等环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管理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情况
一是认真组织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在学校组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周、设立创新创业学分等措施,把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出台了《吉首大学医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办法》,推广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和“以团队为基础”的T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三是积极推行学生学业成绩全程评定,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探索实施了教考分离的计算机理论考试;四是强化各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与建设,依托省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不断加强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依托省级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已经连续十年组织开展了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竞赛,不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五是坚持以“立人教育”为引领,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万民师生“走进武陵山”暑期“三下乡”活动,连续两年组织了“大医精诚”与“医路同行”两支实践团队,以宣传医疗卫生知识,提供基层义诊服务为目的深入农村基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基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
近年来,中心学生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0余项,共有48人次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励,在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华中赛区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获湖南省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首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获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获三等奖2项和三个单项二等奖;2017年4月,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获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8年5月,学生获教育部首届“慧医谷杯”2018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推拿技能单项第一名。近三年,共有178名毕业生考上包括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南大学在内的国内著名高校研究生;学生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获互联网+和其他获奖情况。
六、课程教学资源
1、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方案,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了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龙头,专业课程建设为主体,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两翼,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增设小型课程、开发和引进优质数字课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强化资源共享等措施,逐步建成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水平较高、教学平台先进的课程资源体系。
2、开设了专业导论、职业规划、就业技能、大学生基层医疗创业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讲座,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
3、依托“超星泛雅教学平台”、“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中心老师共立项建设了省级名师课堂1门,校级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3项,校级新开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独立设置实验课程项目2项;校级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项目5项。
4、共享了对口支援高校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放射诊断学》《生理学》等多门国家精品课程;引进了国内外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依托高水平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搭建了医学教育云平台,自建了《病理学》《外科学基础》等课程的精品在线课程和在线考试系统。
七、网络平台
1、学校建立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建有武陵山片区规模最大的图书馆,订购中外文报刊1700余种,各类型网络数据库62个,并与CALIS、CASHL、NSTL、CSDL等文献信息机构以及国内数十所高校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科技查新等服务协议,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完善的文献服务保障体系。
2、建有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网站“http://yixueyuan.jsu.edu.cn/cxcy.htm”,中心的基本概况、指导老师队伍、规章制度、项目资源、学科竞赛等信息全面,基本实现了科学化、信息化的中心管理。
3、注重网络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建有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站http://192.168.253.20,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完善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与平台。